今日热文:专家热议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供需动态平衡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杜燕飞)在日前召开的2023(第十四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深度调整期,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供需动态平衡,加快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确保供需动态平衡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深度调整期,应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表示,对于关乎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钢铁需求规模预测、钢铁行业经济效益提升路径、钢铁资源战略储备量和废钢铁利用率、钢铁行业“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等,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资料图)
谈及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表示,要继承巩固钢铁去产能成功经验,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市场化法制化长效机制;关注下游行业转型升级新需求新变化,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提升钢铁材料保障能力,确保行业供需始终保持动态平衡。要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继续加强兼并重组,建设若干世界一流钢铁企业集团,在专业领域形成一批世界先进的领航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小散乱”局面。
“我们要加快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应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发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供给侧方面,应加快创建新发展环境下钢铁产能治理新机制,形成对产能产量有约束作用的行业共识机制,导向优胜劣汰,导向供需平衡;需求侧方面,钢协已提出启动以“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为主要工作方向的“钢铁应用拓展计划”,全面加强上下游领域跨产业合作:推进以住宅钢结构为主的推广应用,扩大高强钢、耐候钢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应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基础、促提升”,让更高性能的钢铁产品获得更广泛的使用;推广应用绿色低碳产品,适应下游绿色低碳消费升级步伐。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要通过产能治理,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流向优势企业,调节市场供需关系。建议探索在全行业建立常态化的自律限产机制;探索加大差异化政策力度,用好粗钢产量调控、差别化电价、超低排放等政策手段,进一步扩大调控范围;强化能耗双控约束,探索建立能效评级机制,加大节能监察力度,严查能耗不达标企业;建立碳排放约束机制,探索基于碳排放核定产量的机制。
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钢铁工业实现碳中和
“作为典型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工业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毛新平表示,以再生钢铁原料制备高性能材料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必然选择,应尽早布局。在源头上多方面对废钢进行智能分选,在生产环节实施洁净化冶炼,以无害化连铸、无害化制备加工技术路径获得合格产品;发挥近终形制造等特殊工艺技术优势,实现残余元素的高质化利用,研发出系列高性能钢铁材料,提出改善材料服役性能的残余元素调控新思路、新技术。
数字化、科技化改造有助于实现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张海登表示,要加快推动钢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全面普及高效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全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实施以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氢冶金、低碳冶金工艺技术攻关示范,实施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促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
“科技创新和应用是实现‘双碳’的主动力,应尽快建立碳排放、碳足迹的统计监测评价技术体系;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对于各行业已有的一批先进技术,需推广应用产业化;对于一些尚在研发的前沿技术,要加大加快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抓住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因业施策、因地制宜、梯次达峰;加强重视并查清碳足迹,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关联排放一并核算,计算我国重点产品的“碳排放因子”。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建议尽快使“国家核证的自愿减排量”进场交易(CCER);改进完善绿色产业金融服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排放交易管理处副处长刘峰认为,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钢铁行业应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低成本绿色转型,做好参加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要摸清排放底数,对行业碳排放现状、减排潜力、企业数据基础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估;加快制度建设,配合加快完善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和配额分配方案;增强数据管理能力,加强内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各类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在企业和重点设施层面落实、落细、落地。
“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不是简单的节能环保问题,是发展方式的新变革,需要在冶炼技术、生产原料、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革新。”范铁军表示,钢铁企业要跨区域联动,实现多区或跨区碳中和的可能;逐步和化工、建材、能源、环保、市政设施等产业融合发展。在传统工艺上,由高炉—转炉流程转向电弧炉短流程,在冶炼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生产配套设施绿色水平,针对钢铁生产特点开发应用 CCUS 技术,为我国以高炉—转炉法为主的钢铁产业实现碳净零排放提供解决方案。(实习生胡琦兰对此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