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多样性城市的爱与愁|年度财经思想者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话题叫“多样性城市的爱与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如果用人均GDP这样一个指标来进行度量的话,已经超过了12,000美元,放在国际上,这样一个水平,正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能够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门槛值。
经济进入到了这样一个现代化阶段以后,它会带来很多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服务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讲制造要强国,但是制造强国跟服务业是什么关系?很多朋友一听到制造强国就会觉得,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越来越强以后,应该是制造业的比重会高一些。其实根据国际发展的经验和经济学的规律,可以告诉大家,恐怕一个国家制造业越强,反而是服务业的比重会越高。
在服务业当中我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生产型服务业,比如说金融、贸易、设计、研发等等,还有商业的销售和品牌等等,这些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赋能的,所以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变强以后,实际上这些为制造业赋能的服务业,它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是更高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此同时,当我们人均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后,大家的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进入到人均GDP 1万美元以后,在消费当中有三个构成,它的结构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中关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还有普通制造业商品的这种消费,它在消费当中所占的比重就会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对于服务消费的这种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地增长,服务消费在整个消费当中的占比也会持续地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发达国家历史上会看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反而服务业占比会持续地上升。
其实,哪怕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一些制造业特别强的国家,比如说像德国、日本,其实他们的制造业占比也就在GDP当中占有大约20%左右的水平。面向未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后,现代化过程也必然会带来服务业的占比越来越高。说到服务业,我们就必需要讲到多样性这样一个话题了。
我们都知道,服务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它跟制造业相比较而言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制造业的商品相对来说是比较标准化的,服务业是比较讲究个性化的,而且人有一种偏好,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喜新厌旧”,我们不管是到外面去吃饭,还是说在文化消费里面,我们去看电影、看画展,我们是比较喜欢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的。不仅如此,我们在生产型服务业里面的多样性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城市如果有思想文化背景不太一样的人、教育水平不太一样的人,甚至国籍也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的构成都不一样。这种多元化的人群,同时居住和工作在一个城市的时候,它会爆发出巨大的化学效应,它有利于促进创新,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到的多样性城市的来源。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让这种多样性的人口产生一个化学效应,我们在什么样的地方来产生这样的化学效应?答案就是大城市。因为服务业跟制造业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制造业的商品,它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是可以分离的。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现在都买家用电器和汽车,家用电器和汽车,可以是今天在安徽的某一个城市进行生产,但是到了下一个月,我们在上海进行购买,然后消费。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它可以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但是绝大多数的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却必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进行相互的见面和交流。
这个时候,在人口比较多的大城市,由于有比较大的一个人口规模,还有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也非常重要,人口密度实际上就是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双方进行见面的这样一种成本。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和人之间见面的成本相对来说就比较低。还有就是大城市有非常丰富的人口流量,我们在消费服务业当中一些行业,如果要是人口规模比较小的话,这种行业其实很难发展起来。
比如说我前面举到的例子就是文化产业,我们在大城市里有非常高质量的博物馆,比如有时候我们举办一些体育赛事,还有画展、音乐会这样的一些服务业行业,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要是一个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城市,很难发展这样的行业,那么,小城市的人口如果也对这样的一些服务有一些需求怎么办?他可能就乘个飞机或者高铁来到大城市,去享受这个大城市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体育赛事等等,这就是人口流量带来的一种效应。
所以一个大城市,有时候我们总是抱怨人太多了,其实到了现代化的阶段,一个大城市有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还有人口流量,它特别有利于大城市来发展服务业。
而且当前我们还在中国选择了几个大城市去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实这些城市往往就是因为它有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还有人口流量,甚至在开放的格局之下,还有大量的来自于国际上的一些国际人士,或者生活,或者到这个城市来,比如说进行商务活动或者旅游,它带来了这种人口的多样性,有利于这些城市发展消费型的服务业,也有利于打造消费中心城市,甚至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我刚讲到这种多元的人口结构,多样性的服务消费,它就会带来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它需要有多样性的人同时生活在一个城市当中,大家一起生活和工作在同样一个空间里,尤其是一些消费型的服务业,我们生活在大城市,可能也觉得我们的生活特别便利,特别多样性,但是我们也一定需要有相应的人口在这样为我们提供多样性和便捷性的一些行业去进行工作。
比如,我们可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少地在家自己做饭,然后到外面的餐馆里去吃饭,那么,在餐馆里就需要有提供餐饮服务的一些服务员,比如说厨师、接待等等。
再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城市的生活特别便利,尤其现在借着一种线上的平台经济,能够让我们去点外卖和快递。
我们作为消费者,体会到了这样的一种便利性,我们很多时候在收入水平并不高的时候,很多家务活动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现在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另外有一些人群工作特别忙,他会觉得,我是不是可以请人来帮我做这些家务,然后我就把我的时间用来去工作。
这个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分工的现象,但是一方面,需要有些人群在更勤快地用自己的时间更加高效地去工作,于是就产生了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它就需要有家政服务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这样的便利性。
在刚才这样的一些行业,其实从事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他可能收入水平也并不是很高,或者教育的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多样性的城市实际上也需要有多样性的人口,再加上我前面讲到有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仅有大量的外来的移民,甚至还有很多国际人士也需要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而这些国际人士可能跟我们有不同的语言、文化、甚至生活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给我们讲的多样性的城市带来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我们很爱这样的一种多样性城市,但它也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忧愁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解决。
我在我的最近出的一本新书叫《向心城市》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多样性城市的一种悖论,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我们喜欢多样性,但是有的时候人有一种天性,我们觉得跟我们有相同的语言、文化、习惯、背景的人生活在自己周围,会觉得比较安全,但是如果我们周围的人群跟我们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惯等等,我们就觉得这个社会似乎有点太复杂多元化了,我们会觉得不那么好,所以人其实很矛盾,我们又想要鱼,又想要熊掌,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在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就一定要做出一个理智的选择。
如果我们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能够意识到,多样化的服务业的发展一定会带来多样性的人口结构的话,我想在一个城市不断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不能拒绝多元化,相反我们要拥抱多元化,这个时候由人口的多元化和数量的增长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去找一些解决的办法去应对它。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一个城市的市民,不管他的教育水平,或者收入水平怎么样,每一个为城市建设所作出贡献的其实都是这个城市的英雄,那么问题又来了,可能就是由于一些大城市既有一些高收入的高教育的人群,又有很多劳动者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他的收入水平可能并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在大城市,就会面临全世界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收入差距可能比较大。
面对这样的问题,全世界范围之内找到的一个共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且把公共服务更加倾向于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并不是很高的这样的一个人群,来解决我们这个城市和谐发展的问题,最后达到一种效果,就是大家也许在一次分配当中的收入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但是通过二次分配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后,使得不同的人群生活在同样一个城市的实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并不像收入差距那么大,这样一来城市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了。
另外就是这个城市由于面临我前面讲到的,大家可能语言文化都不太一样,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今天讲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还要为人民,所以未来我们要建设更加平等包容和多元化的城市。
在一个城市中在消费端既需要有多样性的服务,我们也需要为这个城市生活的有着不同文化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人口去提供各自所需要的那样一种生活的场景和服务,包括我们在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未来我们要打造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其实在为我们的城市做出巨大的贡献,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些外来的人口,包括国际人士的一些生活上面的需要,可能也要需要有提供相应的场景,比如说多种语言的服务,一些国际化的内容消费的场景等等,这样一来我们的城市才能变得更加平等、包容多元化。
与此同时,我们未来随着人口持续向现代化的一些城市进行集聚,当前中国的人口流动方向,如果我们去看最近出台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报告,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其实当前的人口在中国仍然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来进行集聚,这个趋势在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一些超大型的城市,为了解决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就需要跟周边的一些中小城市紧密连接,成为一个都市圈,来增加它对于人口的承载力。
外来人口需要不断地市民化,来在本地享受一个平等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面对人口的增长,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的城市交通怎么解决。为了顺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一个城市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它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在未来,在这个城市需要建设更加密集的轨道交通网,能够让大家在一个小时之内能够从自己的居住地点,到达自己的工作地点和消费场景,这个时候在城市能够换来一个便捷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在一个城市不断长大的过程当中,它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是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在经济发展早期,一个大城市会出现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往往是伴随着这个城市比较严重的污染,但是到一个城市进入到后工业化状态的时候,这个城市其实就是以服务业为主了,而服务业又是碳排放和污染比较少的行业,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都会变得越来越优美。
我们在一个人口众多、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城市,当然,我们还需要去追求生态宜居,但是一讲到生态宜居,可能我们要有一些想象力。一方面我们是在生活当中,要更加多地采取一些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比如在交通出行的时候,更加鼓励公共交通、骑自行车还有步行,在汽车的尾气排放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在逐渐使用一些新能源车,现在可以说新能源车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随着一些清洁能源逐渐地替代化石能源,我们的尾气排放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就是绿化,我们到了一个现代化的高密度的大城市,我们的绿化不能再像以前总觉得一个城市绿化需要宽马路,然后面积特别大的公园,在郊野公园当中可能低密度和大面积绿化是需要的,但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当中,其实我们所考虑的生态宜居要更多的强调可及性非常强的口袋公园,就是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分布比较广,城市的居民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地点附近,就有一些比较多的,可及性比较强的,小小的公园来满足自己对生活的向往。
还有就是城市的一些立体化的绿化,比如,在上海可以看到楼顶的绿化,还有一些高架桥,有一个立柱的绿化等等,都是高密度的城市所实现的一种生态宜居的发展方式。
通过刚才我讲的这样一些办法,一个城市的拥堵污染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一种治理,城市对于人口的承载力也会不断的增加。
然后如果我们在社会方面再形成一种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能够不断地加强外来人口,以及在国际化大都市当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常住人口在这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相信,我们的多样性城市的未来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个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多样性城市的爱与愁”的话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