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日益扩大 未来可期——专访南华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朱斌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坚定且稳健,国际化品种序列日益丰富,目前已有24个品种对外开放,46个商品期货、期权及股指期权面向QFII/RQFII开放交易。期货经营机构层面的对外开放也有新的进展,第二家外资期货公司已获批设立。

在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举办前夕,南华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朱斌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境外机构和投资者对境内期货市场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此外,境内期货公司与境外子公司内外联动服务实体企业管理跨境贸易风险,对于引导更多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工具提升跨境风险管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已经举办六届的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逐渐成为中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与世界交流的‘一扇窗’,在促进跨境业务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受:对外开放走实向深

2018年,PTA期货作为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目前,PTA期货价格已成为聚酯行业国内定价基准和国际贸易重要参考,其服务跨境聚酯产业链的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郑商所将进口菜粕纳入交割品范围;2022年,向QFII/RQFII开放PTA、甲醇、白糖、菜籽油、短纤等9个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2023年1月,菜籽油、菜籽粕和花生期货及期权作为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目前,已有来自英国、德国、南非、新加坡、韩国、阿联酋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户参与郑州期货市场。

在朱斌看来,郑商所近年来稳步推进品种对外开放,相关交易、结算、风控等规则制度经过市场的实践检验,得到了境外投资者的认可。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作为“郑州价格”走向世界的“窗口”,进一步拉近了郑商所与国际市场的距离,也拉近了境内参与者与境外市场接触的距离。“论坛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对境内机构而言,可以走近国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来说,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境内期货市场。”

展望: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与国民经济相匹配的大市场。朱斌认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主要基于两大逻辑:一是价格发现,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很多大宗商品定价的基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二是风险管理,近年来期货等衍生工具逐步得到产业机构的认可,实体企业对衍生工具的理解和应用都有很大提升。“这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一点,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较好的代表,因为它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

谈及中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未来发展,朱斌表示,第一,要进一步扩大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影响力。希望通过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等平台,让更多境外产业企业、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中国期货市场中来,将“中国价格”的影响力扩展至全球。第二,稳固的制度框架是境外交易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有效保障。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稳健,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管理风险,而让海外投资者更深地融入中国市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块很好的基石。第三,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近几年,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期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并主动要求运用场外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第四,抓住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新机遇。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海外企业“走进来”,都会带来更多的机遇。相信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在服务我国期货市场双向开放、互联互通方面,会起到非常好的桥梁作用。

此外,朱斌表示,跨境经营对中国期货经营机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比如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可以通过与境外交易所的合作来实现,这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有效途径。“相信会有更多的境内外机构来到郑州,共同探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合作。”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