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聚看点】湖北宜都:多元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湖北宜都市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因村制宜探索出了资源盘活、产业带动、农旅融合、“飞地经济”等多元模式,助推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蓬勃发展,全市“空壳村”实现清零,202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800万元。


(资料图)

资金变资产收入可持续

“出门不到200米就是高速入口,物流运输非常便捷。”走进宜都市陆城街道车家店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新租赁入驻的“大户”企业宜都明华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投产运行3个月。企业负责人张华表示,选择这个产业园,相中的就是位置优势,既离城区不远,又在高速边上。

2个月来,车家店村党委书记陈勇隔天就要来看一看、问一问。毕竟这家企业的入驻,让该村收获了近年来最大的一笔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次性缴纳三年租金101万元。

四年前,车家店村还是一个“半空壳村”,每年村里的收入勉强够发村组干部工资、保村级运转。2018年,呼北高速项目建设经过车家店村,村集体的零星占地补偿款有100万元。陈勇说服村民利用城郊优势,用补偿款建设产业园,发展租赁经济。

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也得到了上级的支持,街道党工委先后两次召开专题办公会研究和向主管部门争取,最终在村内临近高速的区域划出了28亩的建设用地。100万元要建产业园,只够一个启动资金。为此,陈勇连续4年多到各部门争取、筹集项目资金,产业园实行边建边租、租后再投入。

从2018年勉强5万元的收入,到2022年的55万元,车家店村集体经济收入在逐年增加,百万资金也变成了数百万资产。村集体有了“造血功能”,村民就能得实惠。产业园的大场地为村民提供了免费柑橘收购点,村集体还拿出20多万元整治堰塘。

车家店村只是宜都20多个城郊村、园中村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宜都市先后出台集体资产运营、土地征收配套等政策,实行村资镇管,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先导资金200万元,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用地800余亩,支持村级组织开发工业地产、整建商业门店,孵化培育小微企业314家,32个“园中村”利用项目征地补偿留存资金理财、壮资产,下活了集体经济发展“先手棋”。

打好产业牌 “抱团”谋共赢

“集体经济稳定达到50万元/年,村民就可以分红,这也是我的承诺。”枝城镇钟家冲村党总支书记曾宪平掷地有声,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就能让老百姓受益更多。

钟家冲村人口1500人,耕地面积2400亩,是一个体格较小的村,以柑橘种植为主。因柑橘的品种所限,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大部分农户的土地产出低,还出现了部分抛荒地。

曾宪平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实行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在半丘陵地发展特色小水果,平原地发展优质水稻。先后流转低效地、抛荒地近1000亩,由合作社或大户经营,村集体做好土地流转和协调管理,每年收入10万元,流转农户每年平均增收3000元。

“农户不但每年有流转费用,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好事。”曾宪平说,小水果和优质水稻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能扮靓乡村,吸引游客。

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拖溪村、望佛桥村三个临近村“抱团取暖”,以山水资源入股三峡九凤谷景区,创办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发展“五农”研学基地,每年吸引近5万名游客、学生前来观光培训,联合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万元。

创新好机制全员增活力

为拓宽村级收入渠道,部分乡镇还创新出台了激励机制,对村一级提供的有效招商引资信息在签约落户、税收分成等环节给予奖励,鼓励村级组织打好乡情牌,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办厂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021年,五眼泉镇正式出台相关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该镇鸡头山村党总支书记彭晓柏率先响应,认真梳理乡贤资源,帮助引进了东荣建材项目,并于2022年2月顺利签约。2022年8月,乡镇为村里兑现了1万元的奖励收入。

该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肖振林介绍,奖励办法出台不到一年,7个村先后提供的有效信息帮助引进了9个项目,为乡镇增加财政收入近400万元,累计兑现到村的奖励性收入超过12万元。

姚家店镇油榨坪村利用闲置房产引进2家企业入驻创办光学镜片厂,每年集体收入23万元。枝城镇回龙当村动员外出能人回乡发展飞地经济,创办夷昊建筑有限公司,每年可获税收分红30万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是关键。”宜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曹建杰介绍,全市建立了区域性党组织15个,选派82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累计将3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纳入“三类村”挂牌整治,动员72名懂经济、善管理、爱农村、讲奉献的优秀人才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共同缔造幸福生活。2022年,全市127个村级组织经营性收入过20万元的75个、占比59%,其中过百万元的11个,把党建优势有效转化为了集体经济发展优势。

(文章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 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