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绿色保险发展质量要精准助“绿”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据测算,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产生的资金需求规模将高达百万亿元,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对于保险业而言,如何在主动服务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找准自身定位和机遇,对保险机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片)

今年6月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环境、社会、治理(ESG)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对保险公司的战略管理、产品设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绿色保险精准助“绿”,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更是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保险公司要自上而下加快调整发展规划、业务方向,主动提前布局,前瞻性地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近年来,保险业在绿色保险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不断扩展和丰富绿色保险的内涵外延。与此同时,目前市场上的绿色保险仍存在产品类别单一、设计标准不统一、经营成本高、经营难度大等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尽管政府积极推动、各地积极试点,但绿色保险依然面临供求双冷的现状。

作为绿色保险的主导力量,保险公司需要站在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高度,从风险管理、产品设计、行业标准建设等多方面发力破局。专家建议,保险公司应与客户、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以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例如,通过管理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相关的风险并通过得到(再)保险的支持吸引投资者,从而向更可持续的低碳能源系统过渡。此外,保险公司还可通过绿色债券、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贷款或绿色房地产等为环境可持续项目融资,实现向净零排放经济的过渡。

发展绿色保险精准助“绿”,要不断提升保险业发展质量,用心助“绿”。从当前市场反馈情况来看,通过投资现有的低碳解决方案来提高能效,从而减少全球碳排放,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部分。但真正的挑战还在于高污染高排放的钢铁、煤炭或化肥生产等行业的脱碳,这更需要大量投资和适当的激励措施甚至大规模的重组。

业内资深人士提出,保险需要在投资端、业务端逐渐降低或退出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为战略性新兴、低碳节能、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提供支持,通过保险机制推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及升级。与此同时,要加大资源力量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不断提高产品开发、业务开展和数据统计方面的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深入挖掘绿色转型中的保险需求,因地制宜,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保险发展经验,让保险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

具体而言,保险公司可以探索开发环境气候领域等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加快研究服务新能源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业务领域的绿色保险产品,有效衔接各类绿色金融权益市场,进而形成“保险+期货”“保险+信贷”等多种形态的金融产品。此外,在积极满足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需求的同时,保险公司还要对自身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和管理风险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发展绿色保险,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还要耐心护“绿”。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陆续开发了首款环境责任险、生态损害责任险、渐进污染责任险、草原生态险等险种,极大地支持了环境有效治理。在实施生态减排方面,相继问世的海洋碳汇指数保险、农业碳汇保险、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等,填补了国内多个生态系统碳汇保障的空白。针对电力、能源等行业“碳减排”大户,开发了“碳减排”等保险产品,对所产生的碳资产损失提供保险保障,有效地助力企业实现降碳减排的目标。

在全世界努力向净零排放目标迈进的时候,我国绿色保险创新始终在路上。例如,利用清洁能源推动经济发展,使用风电或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代替具有污染性的煤炭、燃油发电,都会成为各国大力推动的发展方向。对于保险业而言,这都意味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路虽远,行必达。为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保险业需要坚定遵循国家战略指引,抓住变革的“大风口”“大机遇”,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